事发大连事关一位潮汐间的神秘邻居
2025-08-02近日,一则事发大连的新闻备受关注。4月25日下午3时许,辽东应急救援联盟蔚蓝蓝天救援队水域组队员在傅家庄海域执行巡逻任务时,发现一起海洋生物死亡事件。当时,两人驾驶冲锋舟巡逻艇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巡查,突然注意到远处漂浮着一个异常物体。经初步观察,这头海兽体长超过1.5米,身体呈纺锤形,体表光滑,背部呈青灰色,腹部为白色,体型圆润饱满。令人吃惊的是,这头海兽腹部竟有多处边缘光滑的圆形孔洞,疑似人为所致。
半岛晨报记者得到消息后,立即联系了我,在查看相关照片和视频后,初步判定这是一只亚成体东亚江豚。结合当前海水温度及尸体腐败程度,推测其死亡时间较长。江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也借此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潮汐间的神秘邻居——东亚江豚。
说起江豚,海边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东亚江豚是中国黄渤海近岸海域唯一可常年固定监测到的鲸豚类物种。从分类学上讲江豚属于: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江豚属只有一个物种,即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该物种包括了3个亚种:印太江豚,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南的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水域的;东亚江豚,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北的东海、黄海、渤海、朝鲜半岛直到日本本州岛区域;长江江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后来,科学家们通过运用形态分类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手段结合分析,进一步确认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江豚为一个独立物种,即宽脊江豚。台湾海峡以北水域的江豚归属于另外一个物种窄脊江豚,后者包括东亚江豚和长江江豚两个亚种。因为从外观看,宽脊江豚与窄脊江豚最直观的差别就是脊背宽窄和疣粒数量。宽脊江豚背部的脊粒可以达到10行以上,宽80~120毫米;而后者窄脊江豚的脊粒带则较窄,宽2~20毫米。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光团队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正式发表了他们对江豚的研究成果。他们研究发现,长江江豚适应了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出现了适应性进化。一些与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的基因出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从而在淡水环境下更好地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这种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性进化,表明长江江豚与东亚江豚之间因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学上判断物种分类的重要证据。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本就存在差异,这次又发现了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因此做出了长江江豚是独立物种的判断。我国相关部门也把长江江豚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东亚江豚中独立出来,升格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长江中最后仅剩的鲸豚类动物。
东亚江豚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背脊上没有背鳍,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有助于它们在水中保持隐蔽。江豚死后皮肤立即变黑,因此我们见到的江豚尸体都是黑色的,因此有人误以为江豚本身就是黑色的。东亚江豚的食物以鱼类为主,其次是头足类和甲壳类。我国学者研究表明生活在黄渤海和东海的东亚江豚以摄食鱼类为主,包括拉氏狼牙虾虎鱼、小黄鱼、黄姑鱼、 长蛇鲻等。东亚江豚的食物组成存在地理差异及性别和年龄差异。
东亚江豚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一般不超过4-5只,偶尔也有大群体在一起的记录。东亚江豚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侧游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受到惊吓后便急速游动。
浏览网络图片难免不尽兴,还可以来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展厅里来参观东亚江豚吧。
半侧解剖的塑化标本展示了江豚的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可以明显的看出,江豚虽然外形像鱼,但其内部器官和其他哺乳动物完全一致。
大连海域时常出现东亚江豚尸体,因为江豚常出没的近海区域与船舶航线高度重叠。船舶航行时,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会产生强大冲击力。由于江豚具有较强的好奇性,时常靠近船舶,极易被螺旋桨击伤。近年来在大连地区发现的死亡江豚案例中,螺旋桨击伤是主要致死原因,其次是渔网缠绕和误食塑料制品等导致的死亡。
为了保护我们潮汐间的这一神秘邻居,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海洋污染,控制捕捞活动,降低海洋噪音,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让江豚能在蓝色海洋中继续畅游。


